新闻详情

养老机构老年人心理护理

时间:2020年07月11日    来源:辽阳养老院_辽阳敬老院_辽阳市幸福爸妈养老服务发展中心

衰老是人生的必经之路,是生命的规律之一。心理活动的衰退是一个逐渐积累的过程。不服老,不承认老,这是不对的。人是不可能'长生不老'的,世界上也没有长生不老的灵丹妙药。虽然道理大家都明白,但是真正到做到很难。

一、养老机构老年人角色转化

1、主题角色变为依赖角色。(有的退休,有的即使还在工作,但是从社会整体看,也属于发挥余热的从属地位,他们经济收入较以前减少,随着物价上涨,实际收入越来越低,经济上还要依赖子女或者他人;还有就是体力精力减弱,逐渐进入需要帮助阶段。)

2、有的甚至由有配偶角色变为单身角色。

3、居家生活角色变为集体生活角色。

4、工作角色变为闲暇角色。(他们已经从原有工作岗位退下来,由过去的紧张工作变成大量闲暇时间。)

二、老年人心理问题和心理护理现状

随着我国人口的老龄化不断加快,如何实现老人的“八有生活”(即老有所养、老有所乐、老有所医、老有所修、老有所交、老有所思、老有所思、老有所学、老有所为)已经成为时下流行话题。而目前,我国养老机构作为解决老人生活起居、衣食住行的一个重要社会机构,数量在不断增加,养老院的各种设施和服务项目也逐渐走向完善,而相比之下,对老年人的心理疏导则成为目前养老院服务的软肋。虽然一些养老院和社区已经开始关注对老人的心理疏导,很多机构和驿站也都有心理慰藉服务,配备心理咨询师,但资金和人才的缺乏却日益成为其发展的瓶颈。同时,老年期是一个特殊时期,常会面临各种疾病、丧偶、死亡等生活事件,老年人很容易出现一系列心理问题。

而且据心理专家介绍,老年人一般只关注身体健康,而对心态健康并不在意(其实不止老人,包括年轻人,儿童也大部分只关注身体健康,往往忽视心理健康)。离退休前后生活的急剧变化和大脑功能的退化,造成(据调查数据显示):

70%的老人或多或少存在着不同程度的心理问题,当然也数据显示是85%。

27%的人有明显的焦虑、忧郁等心理障碍。

0.34%的人有一定的精神分裂症状。

0.75%的人患有老年痴呆症。

特别是养老机构里老人的心理问题可能会更多,毕竟离开家庭,离开子女到一个陌生的环境,而且从本心就有种被抛弃的感觉。因为现在做养老,平时我和我妈聊天难免会提到养老问题,我妈就可敏感,每次就说要去养老院要孩子干嘛。我可不去养老院,老人小孩,其实老人和孩子一样,特别是失去另一半的,孩子真的就是他的全部寄托。就像孩子小的时候妈妈就是他的全部一样。

三、老年人心理特征

(一)感知觉的老化 (视、听、味、触等的感觉灵敏度)

(二)脑功能下降,记忆的减退

(三)思维的老化

(四)智力的老化

(五)情绪的老化(情绪不稳定,自控能力差)

(六)意志行为的老化

(七)人格的老化(小气、爱唠叨、疑心重、固执等)

(1)感知觉的老化:常见的是视力和听力的老化。视觉分辨精细物体的能力在45岁之前有一个和缓的下降过程,45岁以后下降速度加快。老年人的言语知觉障碍,不仅由于听觉系统对不同频率声音感受性降低,听懂言语的能力也在下降;嗅觉减退的一个重要原因是嗅神经的神经纤维数随年龄增加而减少;同样味觉也下降。

(2)记忆的减退:一般来说,记忆力从50岁开始就有所减退,70岁以后更明显。表现为不同程度的“近记忆”衰退,对新近接触的事物或学习的知识都忘得快。意义识记减退较少,机械记忆减退较多。总体上说,老年人的记忆能力是随着年龄的增加而减退的,并受教育程度的影响。

记忆能力变慢、下降,有意识记忆为主,无意识记忆为辅,再认能力尚好,回忆能力较差,能认出熟人但叫不出名字。

老年人的记忆减退有较大的个体差异,并与健康状况、精神状况、记忆的训练、社会环境都有关系。

(3)思维老化:老年人的思维衰退较晚,特别是与自己熟悉的专业有关的思考能力在年老时仍能保持。概念形成、创造性思维、逻辑推理和解决问题方面的能力都减退,尤其是思维的敏捷度、流畅性、灵活性、独特性以及创造性比中青年时期要差。

总的来说,老年人思维随年龄增长而下降,但衰退的速度和程度存在个体差异。老年人的思维特点是常不能集中精力思考问题,思维迟钝,联想缓慢,计算速度减慢,计算能力减退,尤其是心算能力。表现为思维局限、固化,推理能力下降等。

(4)智力老化:成人智力分为液态、晶态智力。液态智力指与知觉整合、近事记忆、思维敏捷度、注意力、反应速度等有关的能力,随年龄增长而减退较早,老年期下降更明显;晶态智力指与后天的知识、文化、经验积累有关的能力,如词汇、理解力、常识等,一般不随年龄增长而减退,有的甚至还有所提高,直到70岁后才出现减退,且减退速度缓慢。

病理改变:50-60岁智力突然明显减退,常见为痴呆症

智力可塑性:适当干预可延缓智力减退

(5)情绪的老化:由于生理老化、社会角色改变、社会交往减少以及心理机能变化等主客观原因,老年人经常会产生消极情绪体验和反应,如紧张害怕、孤独寂寞、无用失落以及抑郁焦虑等。老年期情绪强度和紧张度相对减弱,表现为不易生气,也难消气。老年期情绪的快感度个体差别很大,常见有易消极、抑郁,易烦躁、害怕,情感脆弱,容易对自己不熟悉的事物和领域畏惧、甚至拒绝等。

(6)意志行为的老化:意志,是指人体自觉地确定目的,并根据确定的目的来支配和调节自己的行为,克服困难,进而达到预定目的的心理过程。

    当人步入老年后,许多老年人由于体力和精力不足,以及社会关系、人际关系等问题的困扰,常常缺乏足够的自信心,这种思想的存在必定会造成意志的消沉和精神的空虚,使自己在现实生活中不能保持积极向上的生活态度。

(7)人格的老化:人的特征或个性,包括素质、气质、能力、兴趣、爱好、习惯 和性格等心理特征。------老年人的人格与增龄无关

随着年龄的增长,人的性格特点既有持续稳定的一面,也有变化波动的一面,而稳定多于变动。容易表现为以自我为中心、固执、保守、猜疑、心胸狭窄等。

四、老年人的特殊心理需求

1、渴望亲情的需要

特别是不能自理和半自理的老人,他们不能参加机构的活动,更加需要子女来看望,更渴望亲情的关怀。有部分丧偶老人,因为子女不能长看望自己,有求偶的需求。

2、维护自尊心的需要

老年人自尊心往往更强,千万伤不得,否则后果不堪设想。严老太太今年72岁,育有一儿一女,都成了家。儿女因为忙于事业与各自家庭,又要照看子女,很少去看望她。虽然孙子们就读的学校离老人住处较近,但是儿女们却认为孩子还是自己带更好,所以坚持不让老人照顾孩子。而且,严老太太发现儿女们在决定一些家庭大事时,根本不与她商量,往往事情过后她才知道。

久而久之,严老太太感到自己只是个没用的老太太,并常喃喃自语:没有用了,他们不要我了。好在邻居们及时发现并通知了她的子女,儿女们这才意识到应该关注母亲的心理需求。

老年人认为,人老了,家庭和社会就不再需要他(她)了,常有被社会排挤在外的感觉,严重者可发生自杀等事件。其实,这与老年人自尊心受挫有很大关系。退休后,老年人的生活重心转向家庭,子女应该帮助老人重新构建自尊,满足老年人的心理需求。

3、满足好胜心的需要

在日常生活中,经常可以见到这种现象:许多老人“不服老”,他们自持身体还很“壮实”,经常把下棋、玩扑克等娱乐活动当作比胜负争高低的活动。好胜心强的老人常常不满足赢一两个回合,输的老人当然是不服输,于是双方都甘愿再“酣战”几个回合。产生这种情况的原因,是老人具有好胜心理的缘故。

有些老人好胜心强,总认为自己在世上应该处处高人一头。他们往往以自己的家庭条件优越,子女、晚辈有身份、工作有地位为参照值,觉得自己在这样的家庭里生活,凡事都应“与众不同”,当他们自我设计的理想“蓝图”兑现不了时,就自暴自弃。

4、排除苦闷与自卑的需要

一是各种生理功能减退。随着年龄的增加,各种生理功能减退,并出现一些老化现象,如神经组织,尤其是脑细胞逐渐发生萎缩并减少,导致精神活动减弱,反应迟钝,记忆力减退,尤其表现在近记忆方面。视力及听力也逐渐减退。皮肤出现老年斑、毛发变白并减少。由于骨骼和肌肉系统功能减退,运动能力也随之降低。

二是社会地位的变化。由于社会地位的改变,可使一些老年人发生种种心理上的变化,如孤独感、自卑、抑郁、烦躁、消极等。这些心理因素均会促使身体老化。三是家庭人际关系。离退休后,老年人主要活动场所,由工作岗位转为家庭。家庭成员之间的关系,对老年人影响很大,如子女对老人的态度,代沟产生的矛盾等,对老年人的心理也都会产生影响。

四是文化程度。文化程度、思想意识的修养、道德伦理观念、理想与信仰等,都会影响心理状态。文化水平高、信念坚定、事业心强,可促进良好的心理,推迟老化,并保持身体健康。

五是营养状况。为维持人体组织与细胞的正常生理生活动,需营养充足,如蛋白质、糖、脂肪、水、盐类、微量元素、维生素等都是必需的营养物质。尤其是神经组织及细胞对营养物质的需要更甚。当营养不足时,常可出现精神不振、乏力、记忆力减退、对外界事物不感兴趣,甚至发生抑郁及其他精神及神经症状。  六是体力或脑力过劳。体力及脑力过劳均会使记忆减退、精神不振、乏力、思想不易集中,甚至产生错觉、幻觉等异常心理。

七是疾病。有些疾病会影响老年人的心理状态,如脑动脉硬化,使脑组织供血不足,使脑功能减退,促使记忆力减退加重,晚期甚至会发生老年性痴呆等。还有些疾病,如脑梗塞等慢性疾病,常可使老年人卧床不起,生活不能自理,以致产生悲观、孤独等心理状态。

以上是老年人自卑心理原因。那么,老人自卑心理如何缓解呢?自卑的主要原因是缺少自信。老年人多干些力所能及的事情,有成就感,自卑自然就没有了。

五、老年人心理护理对护理人员要求

1、树立正确的老年观念和服务理念

进行老年照顾时,应做到因人而异的采取多种护理方法,尊重每一位机构老年人。全心全意的投入到养老护理事业中,同时,养老院护理人员还应鼓励老年人做自己力所能及的事,以免老年人产生无用感,而使得老人失去自信心,而产生自卑的心理,同时让老年人参与活动和护理,也会增强老年人的乐趣和兴趣,增强老人的自尊感。例如养老院在进行老年护理时,采用医养结合的护理特色,帮助老年人学会情感自救的方法,及时宣泄,或是转移注意力,以免养老院老年人产生不良情绪。

2、要充满爱心、耐心和孝心

做到爱心、孝心、细心、贴心、耐心服务老人的“五心”服务。   

3、全身心地投入

4、尊重每一位老年人

在老年公寓,老人所居住的床位和床旁桌等区域即为老人的个人空间。在进出房门时应敲门并征得老人的同意,特别是对于视觉障碍而听力敏感的老人。在为老人提供服务时如整理床单位、为老人取用物品和洗衣物时,应做好解释工作,避免老人产生空间被侵犯感。我们要学会尊重老人,不侵犯隐私,不要说教和训斥,多给与鼓励,批评要切合实际。

5、因人而异,采取多种护理方式。

建立较为系统的的心理档案,为心理护理提供客观依据。要掌握每位老人的年龄、职业、文化程度、性格特征、婚姻状况、亲情关系、慢性疾病,及不同的心理状况,制定一对一的护理方案。

6、鼓励和帮助老年人参加力所能及的活动

7、提高业务素质和修养

护理人员应该加强职业道德修养,树立良好的公众形象,对老人要充满爱心耐心和诚心,不仅要有系统的专业知识和熟练的护理技术,还要掌握老年人心理护理技能,还要掌握良好的沟通技巧,学会倾听,学会宽容。

良好的技术是维系沟通效果的纽带。作为一名合格的专业护理人员应该注意自身的技术培养,不断提高技术水平。娴熟的技术是建立良好关系的重要环节,并与语音交流相辅相成。娴熟的技术可以增强患者的信任和安全感。

六、老年人心理护理的方法和技巧

(一)心理护理的方法

1、让老人保持积极的生活态度,主动安排自己的生活。有位心理学家说过,“感觉是一种主观东西,而生活就是一种感觉。人以什么样的态度感觉它、对待它,它就以什么样的姿势回报你,只要你热情、积极、乐观、进取、你的生活就将充满阳光。”宜兴善卷洞(善卷洞是著名石灰岩溶奇洞、宜兴“三奇”之首。)中有一个钟乳石,从这方面看像骏马,而从另一方面看又像只绵羊。生活中的事情也如此。从一个角度看,用积极的观念看就可发现其积极的意义,从而使人走出心理困境。把半空的玻璃杯看成半满的,这对于我们的生活是十分有利的。

2、让老人能活到老学到老。要防止心理衰老、空虚和无聊,首先须让老年人具有好奇心和上进心。好奇心是追求新事物、学习新知识的心理动力,启发好奇心的有效措施是组织老年人学习。老年人要了解自已在生理及心理上可能发生的诸多变化及适应方法。对老人易患疾病、意外事件以及心理困扰也要有认识,然后才能自我预防和治疗。所有的了解和认识都是学习和结果。据研究,适度的学习对延缓衰老,尤其是延缓心理衰老很有益。(专注力是对抗岁月的力量艾伦·朗格)

3、老有所用、老有所乐,让老年人充分表现自己。虽然生老病死是不可抗拒的自然规律,人在生理上应服老、不要做自已力不能及的事,但在精神上不能服老、怕老,要老当益壮,老有所用。老人可做一些力所能及、自己擅长而又不很紧张的工作,使精神有所寄托,人生价值得以体现。劳动,包括脑力劳动,能锻炼神经系统,而游手好闲对神经系统有害(用进废退的理念)。一些健康有趣的爱好,如音乐、书法、绘画、摄影、集邮、钓鱼、饲养花鸟虫鱼等,都能使人做老有所乐,陶冶老年人的情操,丰富晚年生活。

4、让老人维持良好的人际关系。许多影视作品中“老玩童”的形象,相信大家是不陌生的。确实,具有一颗天真烂漫的童心,保持朴素纯真的感情,对维持老人的健康、延缓其衰老是非常重要的。老年人要和晚辈和睦相处,不倚老卖老、以老压小,乐于接受现在的“被领导”地位是关键所在,同样,家庭和社会上的其他成员尊敬老人,满足他们合理的各种需要,也是做好老年人心理保健的必备条件。

   (二)护理技巧:

1、护理员通过日常言语、行动感染老人,与老人建立融洽的关系。

良好的关系是心理护理能否取得成效的关键。与病人建立良好的关系,尊重老人,了解老人的需要,并尽可能给予满足。

护理人员在日常工作中应礼貌对待每位老年人,走近老人。尽量使用幽默形象的语言,消除老人对护理员的陌生感。通过生活中的小问题如问寒问暖、拉拉手、盖被、倒水喂饭等等举手之劳来拉近距离,并且对老人提出的合理问题不厌其烦解释直到满意。对老人要做到言必行、行必果。采集化验标本或检查等需要老人配合时应先做好沟通,征得老人的同意,不做有损老人利益或其敌视、反感的事情。通过我们的真心、细心、耐心、用心、爱心来取得老人的信任,从而了解老人的个性及思考问题的方式。用热情的态度、积极的行为拉近与老人的距离,同时也要学会控制情绪,以一种健康乐观的精神面貌去感染老人,做到微笑服务,在老人中树立可亲可信的形象。使老人有心事愿意主动倾诉。譬如护理员上班时到老人房间一一问好,下班临走时与老人婉言道别;碰到老人遇到困难时主动提供帮助,利用生活的点点滴滴慢慢感化老人。

2、与老人家属取得联系,争取家属的密切配合。

老年人一般都希望子女经常来探望,尤其是患病老人更需要家人的安慰和支持。有些老人会因子女不来探望而发脾气,甚至“装病”。护理人员应细心观察老人的情绪情感心理状态,了解老人的所思所想,及时与家属取得联系,有意识的提醒家属多来看望。而对于丧偶或无子女的老人,护理人员应动员周围的人共同关心体贴老人,消除老人的孤独感、失落感。

3、生活、心理双管齐下,努力为营造良好的环境。

环境的好坏直接影响老人的心理活动,优美舒适的生活环境更有利于老人的身心健康。护理人员除了为老人创造一个安静、舒适、清洁的居住环境外,也应尽量为老人实现八个“老有”(即老有所养、老有所乐、老有所医、老有所修、老有所交、老有所思、老有所学、老有所为)创造良好的心理环境。护理人员在日常护理中,指导老年人时刻保持乐观的生活态度,多方面培养生活乐趣。工作人员应该集思广益,为老人开展形式多样、内容丰富的适宜老年人的活动,如定期组织老年人学习心理、保健等知识,提高老年人自我调节能力;督促老人参加故事会、书画展、下棋比赛、合唱等集体活动,创造机会让老人们充分展示他们辉煌的过去,以此来教育和鼓励年轻的工作人员,让老人们感到他们身上的传统美德在年轻一代的身上延续,充分体现他们的价值感。并且增进交流,使老年人更好地和睦相处,更好的预防因孤独寂寞而产生悲观厌世情绪。

4、一切从实际出发,对不同性格不同身体状况的老人选用不同的慰藉方法老年人一般情绪波动较大,易紧张、激动。性格较敏感,遇事易怒。在护理时应尽量使用鼓励性、劝说性、安慰性及礼貌性语言,避免使用伤害性、指令性语言,综合运用解释、安慰、支持、疏导等多种心理疗法。

案例一:郑某,女,96岁,该老人晚上十点左右起床小便,不慎摔倒,脸部出血,神情紧张,情绪异常激动,精神状态较差。

此案例属于高龄老人突发意外一类,护理时首先应迅速观察老人意识是否正常,帮助老人做好伤口清理包扎的同时与老人进行简单交流,分散老人的注意力消除老人的紧张情绪,防止高龄老人因情绪紧张激动而诱发高血压。安慰老人说伤口并不严重,减轻老人的恐惧感。及时与家属取得联系,用亲人的安慰进一步稳定老人情绪,同时建议家属带老人去医院做详细检查。

案例二:成某,女,85岁,该老人感染风寒多日,近几天由家属轮流陪同去附近地段医院补液,左等右等,女儿迟迟不来,情绪异常低落,开始伤心哭泣,责怪女儿不孝顺,甚至用头撞墙。

此案例属于老人性格敏感一类,鉴于该老人平时性格较内向护理时应首先用安慰性语言稳定老人情绪,转移老人的注意力,适时制止老人的过激行为,保证老人的安全。耐心倾听老人述说,让老人适当发泄情绪,适时点头回应,硬起共鸣,拉近与老人的距离,待老人情绪稍稳定后再慢慢向老人分析女儿迟迟不来的种种原因,安慰老人说“女儿离的远,现在正好行车高峰可能路上堵车等”。同时尽快与家属取得联系。

总之,就心理护理而言大部分养老护理人员还处在依靠经验护理的初级阶段,与专业的心理护理师相比(在心理护理技巧方面)还存在很大差距,但我们坚信我们养老人有情怀、有爱心,有着旁人无法比拟的不屈不挠吃苦耐劳精神!虽然,心理护理工作不能仅凭一腔工作热情,还要有全面的专业理论知识和实际操作能力。因此,我们平时要多学习一些心理学、社会学、护理学及语言学等方面的知识,提升理论素养;经常为老人进行心理护理增强实践经验,努力争做全面发展的新时期养老护理人员,为为老服务贡献自己的力量。机构管理人员也要更加重视心理护理人才培养和管理。

七、总结

我们养老机构要以整体护理观为指导,不仅要关注老人的身体情况,还要关注老人的心理和社会需求;坚决改变“一张床” 和 “三顿饭”的养老模式,体现精神养老。

动态资讯

联系热线
电话:0419-5166120
地址:辽阳市白塔区西顺城路35号
邮编:111000

在线客服